“感性”是女藝術家創作中一個繞不開的議題,感性賦予了她們在藝術觀念、美學語法、媒介傳播等方面的獨特表現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與價值。“感性”也貫穿于馬克思哲學的思想中,他認為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就是“感性生產”的過程。可以說,女藝術家的感性生產構筑了更加多元的世界藝術景觀。女藝術家有感而發,因興而起,透過不同的維度感知時間與空間,身體與精神,宏大與日常,將感性信息進行感性演繹,詮釋對本我、對經驗、對時代的體悟與認知,釋放鮮活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蔡錦 《美人蕉353.354》綜合材料,210×220cm,2014年

作為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入選項目,此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設計總監、副研究員紀玉潔擔任策展人,以“感性”為核心議題,精選42位館藏女藝術家的42件/組作品,從“具身之感、秩序之感、媒介之感”三個維度對女藝術家的創作進行觀察、闡釋和研究。展覽從理念書寫到空間設計,從策展語法到視覺呈現都力圖以感性聚合、以感性覺照、以感性潤色,來詮釋女藝術家對日常生活的體悟,對時代變遷的觀察,對精神世界的構筑,也讓觀眾看到女藝術家如何在感性的旋律中翩翩起舞。


“多維的感性”展覽(來源:網易藝術)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現有館藏2萬余件,立足藏品,近年來持續推出了包括古代繪畫、近現代美術、當代藝術、青年藝術等多個不同主題和類別的館藏專題展,力圖以更具學術性、時代性和多樣性的展覽策劃,推進藝術創作與藝術史的研究與發展。此次展覽從感性的角度切入,同時將性別視角融入對藏品的分析、闡釋與展示,是對美術館藏品多樣化敘事的新探索,拓展了館藏研究與館藏策展的視域,為美術館藏品的對外宣傳推廣提供了更多元的視角。

    張一凡《大象》系列一,55x40,2012年

    欒雪雁《城市之光——向卓別林致敬系列》之一紙上巖彩,130×98cm,1998年

    喬楊《300?印象之一》,2021年

    薛茗月《降落》攝影、燈箱,280×60cm,2021年

    • 展覽序言 文/范迪安

    文化和旅游部持續開展“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項目,對于各地美術館充分發揮藏品作用和美術館策展人隊伍培養建設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美術館以藏品為立館之本,通過展覽策劃使藏品“活”起來,成為講述美術歷史和展現審美價值的載體,成為激勵當代美術創新創造的動力,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立足于學術研究的展覽策劃,是一個重新審視乃至于“發現”歷史的契機,作為美術館的策展人,建立在對本館藏品研究基礎上的展覽策劃,有助于從獨特的資源中形成展覽的特色,為當代美術展覽策劃提供多向的交流。在文化和旅游部“扶持計劃”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支持下,紀玉潔策劃的“多維的感性——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女藝術家作品專題展”,就是激活藏品、展現當代策展意識的一個優秀案例。

    喻紅《金屬的聲音》 2016 200×200cm 布面丙烯2016

    潘琳《他們都比我好》,裝置,150×150×78cm,2010

    20世紀以來中國女藝術家的創造之路始終是與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的發展進程緊密相關的現象,許多代表人物的身世與作品、觀念與方式既反映了中國美術現代進程的總體特征,又凸顯出女藝術家獨特的現實境遇與表達方式,既具有不同時代共性的文化關切和情感特征,又展現出她們超越現實的自我精神和彰顯女性意識的藝術追求。因此,在對女性藝術家的研究和展覽策劃上,需要以宏觀的視野把握藝術中的女性世界,也要聚焦分析和闡釋女性世界中不同的藝術敘述,尤其當“女性藝術與女性主義”已經成為一個國際共通的研究領域時,把握中國女藝術家的個性心路歷程并努力揭示她們在時代方位中的創造特征,是一種必要的價值立場。

    王薇 《發繡6-5》,玻璃器皿,直徑20厘米

    陳欣悅《艮岳》絹本,170×170cm,2020

    紀玉潔策劃的這個展覽選擇了1990年代以來的一批女藝術家作品,形成了3個板塊的展覽結構。從30多年來中國藝術發展的文化背景和藝術家的創作實際出發,分為“具身之感”、“秩序之感”、“媒介之感”3個角度,論述大時代中的個人探索及其精神追求,尤其是圍繞“感性”這一女藝術家最強烈的藝術特征,構建起“感性”的多維圖景。在這一時段,中國藝術已經走過了“思想解放”的歷程,全球藝術的相互碰撞與交融構成了新的文化語境,女藝術家的創作動機和精神取向有了更加自主的可能性,也在自己的藝術表達中更加真實而舒暢地表達個性與現實、自我與世界的關系。與此同時,藝術形式語言的探索、新藝術媒介的運用等也同樣具備多種可能性,藝術之“真”與語言之“新”有了通暢的關聯。因此,這個展覽所折射出來的女藝術家的創作狀態,堪稱中國女藝術家大群體的時代縮影。

    生活情境中的自我存在是女性藝術的共同主題,新的時代打開了更大的生活實景空間,但是,以“代入”、“鏡像”的方式表現自我與生活的關系,是這一時期女藝術家的精神切入點。她們感知世界并非以概念的形式,而是以身體直接介入世界,通過身體活動獲得對各種現場中的生活體驗,并且以形象的方式再現這種具有“超現實”意味的場景,將“身體體驗”視覺化,這樣的“具身之感”使得她們的作品不同于前輩藝術家的認知,讓人獲得“體驗”的更多維度,這也是女藝術家作品引人入勝的重要原因。“秩序之感”可以說是這個展覽的創新點,反映了學院藝術教育環境中一種獨特的創造狀態。毫無疑問,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所收藏的作品主要是中央美院教師和歷屆學生的優秀作品,藏品成為美術教育改革發展的“實證”載體,其中展現了作為學院教育在理性、秩序、規律上教與學的相承與演變,從展覽中的作品可見中央美院的教學堅持守正創新,既講傳統、講方法、講規則,又力主多維打開,迎向時代,在視覺形式上追求突破,以“學理之教”和“品質之教”的相向統一書寫教學的新篇。處在新技術革命的全球時代,學院教育不可避免地面臨科技與藝術融合創新的機遇與挑戰,作為視覺造型表達的語言與更大的媒介、技術和智能系統相碰撞,必然增加了語言形式變革的內生動力,反映在女藝術家那里,也在感性的創作狀態中增加了媒介語言,展覽中的“媒介之感”這一單元側重展示了這種狀態,尤其展現出女藝術家在媒介的選擇與運用上的女性意識。

    視覺化呈現實際上是不斷拓展著屬于“認知學科”的范疇,女藝術家在創作中的個人體驗與敘述,為我們打開“視覺認知”的新維度,這是饒有意味也有意義的激賞與前瞻。

    孫姣娜《逝者如斯》布面油彩、絹,30×35cm、73×23cm;27×22cm;37×23cm;38×28cm;35×23cm;38×38cm,2018

    申玲《小馬》布面油彩,145×110cm,1990年

    夏俊娜《女孩系列》之二布面油彩,180×180cm,1995年

    宋晶晶《不可見的》之一,哈內姆勒,攝影純綿硫化鋇,90×65cm,2019

    • 展覽序言 文/張子康

    動人的藝術作品往往不是紀念碑性的,而是藏于日常的細節當中。除了先天的基因差異與性別生理因素,長久以來的生產生活方式,決定了女性與真實的日常生活有著更大的接觸面積與摩擦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女性生出了更多的觸角,對周遭的事物有著更加深入且廣泛的嵌入,以及更加細微的體察。

    基于勞動生產方式和生育能力的社會分工及其所附屬的隱性金融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女性的社會地位,同時漸進地隱匿起來的,還有女性的角色地位。如果說,是洗衣機的發明將女性解放出了勞務繁重的家庭,信息化、智能化等現代的社會生產方式則進一步釋放了女性的生產能力、才智和更多的社會參與——女性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群體日益被看到。然而,一直以來,對于女性性別與角色的探討,大多是來自于社會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藝術方面的注意力也更多地集中在了對于作品人物的認可與分析上,忽略了背后真實的女性群體乃至女性創作者。

    高美琳《離婚紀念照》,127X95cm,2019,收藏級微噴2

    20世紀以來對于女性藝術家這一現象的剖析與泛化的性別定義和概念性探索,都是對于這一道路的開拓與嘗試。展覽“多維的感性”回歸到女性創作者和女性藝術家這一角色本身,回歸于“感性”這一原始、樸素的主題,更多地關注到趨勢和浪潮涌動下的女性藝術家身份。并且,當女性群體被分離出來進行單獨審視的時候,女性群體的問題意識隨之被發覺、被看見、被反思。這就為我們帶來了更加深刻的體驗,透過不同的視角,重新感知日常與當下,這是心理與精神性的,也是啟發與建設性的。

    徐華翎《另一種空間》3國畫色、礦物質顏色、亞麻布,160×110cm,2000年

    在“多維的感性”這一大的主題之下,本次展覽共分三個板塊——包括具身之感,秩序之感,媒介之感,分別從女性性別特質所賦予的獨特傳感器,女性藝術家對于藝術的追求、探索與表達,構建起一段段結伴而行的旅程,從中感受女性情感的流動與灌注于作品中的精神托舉,女性對于微妙情緒的捕捉與透過作品所進行的表達、回應、思辨與釋然,其中不乏對社會時代變遷的體感,對美的向往,對人所共通的精神世界支撐的尋覓與構筑。展覽從個體女性藝術家的嘗試與努力,放大到女性群體,還原女性視角,重新審視女性處境,試圖構建差異性下的豐富性,認同性下的多元性,立體性下的普世性,理解性下的突破性,以及,基于理性共情之下的正視與尊重。

     吳夢詩《蟲》,裝置,腈綸、滌棉、電機,直徑30×220cm,2013

    鞠婷《聚集的大多數》布面油彩,尺寸不一,2013

    蘇雅娜《軟的》綜合材料,尺寸可變,2014

    吳碧琳《顱內動物園》虛擬現實影像、綜合材料,150×150×200cm,2017

    關于展覽

    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入選項目

    展覽題目:多維的感性——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女藝術家作品專題展

    展覽時間:2023年7月8日—9月1日

    展覽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4層展廳

    主辦機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支持機構:紫荊出版社、金石美成

    學術顧問:范迪安

    學術主持:邱志杰

    展覽總監:張子康、韓文超

    展覽統籌:王春辰、高高

    策 展 人:紀玉潔

    參展藝術家名單(按年齡排序)

    厐壔、胡明哲、閆平、姜杰、蔡錦、申玲、喻紅、邢丹文、葉南、夏俊娜、欒雪雁、康蕾、徐華翎、林笑初、王薇、傅瑩瑩、高思樺、鞠婷、張一凡、王文婷、潘琳、吳夢詩、孔令昕、喬楊、薛文靜、蘇雅娜、劉佳、孫姣娜、吳冕、周藝蕾、石韻媛、邊霄萌、田野冬雪、宋晶晶、黃小黛、陳欣悅、蘇莘媞、吳碧琳、劉子瑤、朱靜璇、高美琳、薛茗月